壹、前言

中國幾千年來的道家修練之士,依照五行與五臟關係的理論,實踐於養生功法之中,《道藏、玉軸篇》中稱「六字真言」,梁朝陶弘景和唐代孫思邈稱「六字氣訣」,佛教天台宗智顗大師則稱「六種氣」,現代則稱為「六字訣」,都是以五行理論產生的養生功夫。至於「六字訣」這種養生功法,源自於何朝代、何人?已不可考;和許多中國養生功法一樣,只能說它是來自於我們的生活實踐之中。譬如:人們在勞動之後,常常隨著做休息動作,舒暢的「呵」一聲吐出一口長氣,使我們神經、肌肉,甚至腦神經都達到徹底恢復疲勞的效果。

梁朝著名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提到「六字訣」:「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而行之,名曰長息。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嘻、呵、噓、呬,皆為長息吐氣之法。」

隋唐時期,我國佛教天台宗智顗在其《修息止觀坐禪法要》中提到「六字訣」說:「有師言,但觀心想,用六種氣治病者,即是觀能治病。何等六種氣?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噓六呬。此六種息皆於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轉側而作,綿微而用。頌曰:心配屬呵腎屬吹,脾呼肺呬聖皆知,肝臟熱來噓字至,三焦壅處但言嘻。」

據此可知,「六字訣」是中國的醫、儒、釋、道等家所共有的養生法。

 

貳、中國的五行理論

一、《內經》的五行理論

五行的理論最早見於《黃帝內經》,內經:「東方生風,……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南方生熱,……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中央生濕,……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西方生燥,……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北方生寒,……在竅為耳,在味為鹹,在志為恐。」將以上所述五行性質、關係,列表比對:

五行

方位

中央

西

《內經》裡描述的五行,顯然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關於「系統理論」的樸素理論,說明如下:

(1)《內經》把五行作為一種方法論,把所有對象都當作系統整體來對待。按照這種方法研究事物,有可能獲得關於事物整體的某些特性。

(2)《內經》認為任何一個(類)事物的內部,無一例外地包含著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種功能屬性的成分或因素,這五個方面按照按照一定的規律相互聯繫,形成這一事物的整體功能結構。表明《內經》承認一切事物之間存在著普遍的邏輯上的相似性,並且有統一的結構模式,而五行就是關於一切系統普遍適用的邏輯結構模型。

(3)《內經》認為五行結構系統,具有保持動態平衡的能力,並且通過與反饋機制相似的五行「生、勝、乘、侮」關係,說明了五行系統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的原因。它意識到,這種相對穩定性和動態平衡只屬於系統整體而不屬於系統的局部。

二、董仲舒的五行理論

董仲舒謂「五行」是: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終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之序。五行的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第一生第二、第二生第三、第三生第四、第四生第五,此所謂「比相生」。金勝木,中隔水;水勝火,中隔木;木勝土,中隔火;火勝金,中隔土;土勝水,中隔金;此所謂「間相勝」。

董仲舒通過五行關係,構造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次序及其變化的規律。照這個圖式,宇宙是一個有機的結構,天與地是這個結構的輪廓,五行是這個結構的間架,陰陽是運行於這個間架中的兩種勢力。

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天人相應」,他用陰陽五行的概念來分析天地構造,他認為天是由十種元素構成的。《春秋繁露、官制象天第二十四》說:「何謂天之端?曰:天有十端,十端而止矣。天為一端,地為一端,陰為一端,陽為一端,火為一端,金為一端,木為一端,水為一端,土為一端,人為一端,凡十端,而畢天之數也。」這是以天地、陰陽、五行來說明宇宙的構成。

 

參、五行養生理論的實踐……道家長生六字訣

道家養生功法首重採清換濁的吐納功夫,借助呼吸將內臟濁氣排除,以達長生久視的健康目標。因此把五臟按五行相生原理,實際運用到養生,就是「道家長生六字訣」,本文簡稱「六字訣」。

 

一、六字訣的口訣

       此法以口吐鼻吸、耳不聞聲乃妙。

      火–心呵頂上連叉手

      土–脾病呼時須撮口

      金–肺呬和氣手雙擎

      水–腎吹抱取膝頭平

      木–肝若噓時目瞪睛

          三焦客熱臥嘻甯

        按照這口訣練習,就不僅在理論上空談,而是用練功的動作來驗證是否會產生實際效果。

做「呵」字訣時,十指互相交叉向上推舉,能把腹部丹田之氣提到胸腔,產生採清換濁的功效;「呼」字訣要把兩掌按在左肋下沿脾臟位置,彎腰曲身幫助吐納動作;「呬」字訣以擴胸增加肺部活動為主;「吹」字訣的動作著重於彎腰、伸展背後膀胱經的經絡;「噓」字訣和「呼」字訣相似,手按右側肝的部位,幫助肝臟動作;至於「嘻」字訣在於前後左右平均舒展,上中下三焦活絡,並把氣均勻散佈全身,有收功效果。

 

二、六字訣與養生

       六字訣採清換濁,使內臟邪氣排除、扶長正氣、外邪不侵。由《張三豐全集》的「太極行功歌」說明其重要:「兩氣未分時,渾然一無極,陰陽位既定,始有太極出。人身要虛靈,行功主呼吸,呵噓呼呬吹,加嘻數成六,六字意如何,治臟不二訣。治肝宜用噓,噓時睜其目,治肺宜用呬,呬時手雙托,心喝頂上叉,腎吹抱膝骨,脾病一再呼,呼時把口撮,仰臥時時嘻,三焦熱退鬱。持此行內功,陰陽調胎息,大道在正心,誠意常自樂,及此是長生,胸有不死藥。」把六字訣調理五臟、延年益壽的重要性說明無遺。

 

肆、結論

      中國古代的醫書《內經》中,以「氣」和「陰陽五行」的基礎,建立了一個廣大的自然體系。《內經》通過它的自然體系,說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活在氣交之中;它為天之六氣、地之五味所生、所養,死後復歸為氣。

「五臟皆堅者,無病」,「六字訣」把五行觀念和人體結合,又透過「氣」的訓練成為實際有益健康的養生功夫,可以說是最具有中國哲學特色的養生治病方法。

中國哲學的特色是「驗證」,不論是儒家的「即知即行」、佛家的「證果」、道家的「得道」,都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印證。

把中國古老的的五行「系統理論」延伸到健身養生的「六字訣」,便是這種「印證」思維的具體表現。

 

※本文原刊載於台中市太極拳協會發行之「探討太極拳」期刊94.06.10.第15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rris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