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回應太多,在下小時候也曾經有研究詠春過一段時間,對其論也是知之熟唸,也曾學習詠春的兩套拳、樁法及手法。師父是何人,也已是很模糊,已是多年之前的事。 以前「理論」一大堆,對別派的武術不了解,卻常常貶低別家拳法而讚揚詠春拳,好像別派的功夫是落後的,落伍的,只有詠春才是最進步的,而認識的門派,就只有個人風格很重的截拳道及「傳統武術」,明明對其他武術不了解,就以為自己了解,看到人家馬,或擺出不大實用的架子就以為人家的功夫不實際。 幼時我所習的功夫較雜,除詠春外,也曾習練過跆拳、洪拳、吳家及和式太極。隨便玩玩,當不得真,和現在的路子已是頗不相同。 

及後再在機緣之下遇到名師,才知自己鼠目寸光,所知道的只是極為有限。現下雖然對武術及搏擊的認識多了,但所知的也是很有限。把詠春分為「專科」是以自己的經驗及見聞來分,當中也有個人感受,人家不同意,也沒有所謂,我不用人家的同意。 埋身短打是詠春的專科,就是習詠春的人以「自由博擊」練習,拳套也是特制的,大概是四安士左右的拳套,但拳面較厚,兩側極薄,賽例也是針對直線攻擊中的短打。 短打以走直線為主,所謂的「寸勁」,就是再重,也是相對一般直拳輕得多,只是技術高者可使力量較集中,但對人造成的傷害,仍是不及走中、長線距離的直拳。(當然是說相對同等份量及技術水平而言),相反,中、長線距離的拳,發力過程較長,力量雖然兇猛得多,但「影子」也大得多。 

習練一門武術,就有每一門武術的優點及缺點,每一種技術也有優點和缺點,這是要正視的問題。技術高者,可減少缺點,盡量增取發揮長處的地方。「短距離」發揮較好的功夫,自有其克制「中、長距離」功夫的法子,相反,「長距離」的功夫,也有在克制短距離埋身的功夫。 詠春的理論及實踐方法,就是「等人埋身」,或「自己埋身」,相反,中、長距離的拳術,則在更遠的地方就已經把敵手「鎖死」,「距離」及「節奏」變化會很大,「入拳」的角度也不一定要直線,也不一定用拳,甚至不一定用「踢、打」,「攻防密度」的變化會較大。 除此之外,步法、身法的配合,可以使自己發力的過程及先兆減到最少,以偏身、步法進退等等基功原理,又可以擊中對方,但又可以和對方保持距離。 詠春的「節奏」較快,但較單一,變化不大,重點就在以以「黐手」養成本能,本能反應就在短距離的直線上,黐不黐手不是重點,重點在這是詠春的攻防特點。 若漫談武術理論,作為給予練詠春拳的人的一些意見,也可以隨便講講: 

一、專科是指技術較專門的意思,並不是指技術足不足夠,或有沒有學問。詠春拳是短線攻擊見長,但若論戰線較長的攻擊,則很多派別也有其獨到之處,你可以用短距離克制人家長距離是一回事,人家也可以用己距離來克制你的短距離,沒有特定的距離會有「絕對優勢」。 專科就是專科,出面的世界是很闊的,就以一門學科來說,一般來說,技術面會較廣,單每一種技術的清深程度會不及專科。但一般來說,名門大派中的技術面雖廣,但也有其專門的地方,而不只一種。 以某某北派來說,單來空手比鬥來說,踢、打、摔、拿的技術都有涉及,踢佔三成,打佔三成,摔佔兩成,拿佔兩成。若論較獨到的地方,是拳術的中、長距離戰線較為精深,所專的技術則有鐵沙掌、腿法、小金鐘見長。 但以這一門武術特點來說,拳法不一定會及得上蔡李佛的密集,也不會像洪拳般爭方、寸之位,但和這類門人比鬥,則要防範其無影無的腿法及不按常理出的拳。以及威力極快極狠的掌法。盡量把戰線縮短,節奏盡量統一及連環加快。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單以拳而言,以有很多學問。一般北派,不計基本功及散手,都會有十套拳,每一套的風格及技術重點都會不同,每一套也有其衍生出來的實用技術及習練方法。 武器來說,刀、槍、劍、棍等正統兵仞都會有兩套及以上的套路,及相應的拆法及實用方法的練習。但承傳時會有失傳的情況,或張冠李載的情況,所以有時候會見到不同的北派,也會有相同的兵器套子,或發現一些北派的實用兵仞法門已漸漸失傳。 

二、剛柔並濟,不是任何一門武術的專利。這一點是很重要的。習詠春拳的人,常會以為一些拳法太剛,太極則較柔,自己則是剛柔並濟,是最高的境界。這是很錯誤的點。 單是發一拳,發力前放鬆,達標時收緊,已包含了陰陽,每一門武術及每一個師父的側重點不同,解釋的方法會不同,重點也不同,但最終追求的也是一樣。 若以客觀的拳路分析,詠春反而是剛猛不足,運動量不夠的功夫。(不代表沒有效。) 

三、所有武術都是有實用的價值。每一門武術走向實用的方法也會不同。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詠春的套拳,反而和現實打鬥的模式相差較遠,習詠春的人,最可笑的,就是見到人家「高來高去」的時候,笑人家不實際。 拳術是否實際,不是看套拳可以看得出來的。 

四、沒有一門武術是適合所有人練的,這一點是極為重要。每一個人的思維,慣性、體質不同,適合練習的功夫也不同,若大談截拳道不適合其他人練,詠春拳適合每個人練云云,更是笑大人個口,五十步笑百步。 高大身厚的人,習練北派的投資時間一定會較長才會有效,因北派一般都來變化、靈活為主。體弱而細小的人玩洪拳也需要先練好肌肉。但也不能一概而論。 

五、慣性動作要養成,人的條件慣性反射是有限,但不代表就只需練習較少的動作。詠春及不少玩技擊的人,都會大談專一門而不博雜。但他們卻不知,就是奧運運動員,比賽時只會有一組動作及技術,但他們的練習也是不只專攻這一門技術的。慣性單一的動作練得太多,對反射神經的幫助變會減漫,對肌肉及筋骨的鍛練又是大大降低。 健康的做法,一樣是精於自己擅長的技術及動作,放做第一位,當為「首選技術」,但其餘的動作一樣要練,只是次數及深入程度不及「首選技術」,是為「次選」、「三選」等等,反覆的練習不同技術,但把首選放做第一位。練熟別的技術,反過來說對首選動作也會有幫助,習練較次要的技術,精神及體力的練習也會較高,因為未養成極高的慣性,對整體修為也會有幫助。 而且,在確保首選技術的熟練及精純度外,也會學懂更多不同的變數。真實的打鬥變化很大,變化及靈活度較高,是有作用的。另外,從次選動作中,也會有一些動作是較合練的,也可慢慢變為首選動作。年紀增長,體質變化,也有需要重新選擇合練的技術。 

六、走直線是最短,但不一定最有效,人的慣性對直線攻擊會較敏感,最熟練的通常也是直線攻擊。當大家的攻防注意力集中在直線時,直線雖是最短,但就不一定最有效了。因為人家也在爭取直線,甚至也是在留心攻擊身體主要的數個大地方,大家都留心,攻過去時,自己集中,攻擊成功的機會是提高了,但也有可能,對方的直線已先到,或對方也很集中,閃打了你的直線攻擊,最低限度是擋開了或避開了。直線的距離是短,但就不一定有效了。 自從一般搏擊戴八至十六按士的拳套後,很多人都認為橫向的,走弧形的攻擊沒有用。因為拳套厚而大,弧形攻事影子大而容易捕捉。這種思維,更進一步支持一面倒走直線的人。 其實真實的打鬥不戴拳套,走弧形的拳,因為少了拳套,「體積」會少得多,影子少得多,拳也可以快得多,給人捕足的機會又少得多。擊中時的效果也可以重得多。 走弧形及橫向的拳,形子較大,但撞擊力及殺傷力遠遠大過直拳。可見每一種技術都有優點和缺點。就如腳法一樣,不可能只有走直線的踹腳而沒有橫向的掃腿。只是腳掌不用戴拳套,所以不易捕捉罷了。 

而且,人的每一個部份也不同,難道攻擊「頸大動脈」,有掃拳不用,反而用直線嘛? 我見過不少教詠春拳的師父,一味強調走直線比人家的弧形實際,其實是最最最不設實踐的,而且,直線攻擊的方法很多,詠春的技術也只是專於某一種罷了。各家各派都有長處的。 不再談詠春了....太極拳、詠春拳,兩門完全不同的武術,不可以混為一談。 在現世,這兩門武術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門派中理論多而沒有真實功夫的人很多(我是說一般而言,不代表所有人),慢慢已變為運動。 

當中,以運動量、健康及運動美感來說,太極拳作為運動,則比詠春拳好得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rris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