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這種跟你一樣的錯誤想法:力量或是所謂的氣是可以儲存的!這經過科學的證實根本是無稽之談...你看過哪個人年輕時可以先存幾口氣,到了老來快要掛點時再拿出來用的?舉個更淺白的例子,像是我們童年時常看的卡通七龍珠,常常有所謂:集氣的動作;現在大家就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來做個判斷,這種事可能發生嗎? 那麼該如何武俠小說中常見的“提聚功力”一詞,依我上方的理論就可以很容易的了解,不過就是讓自己身體以最快的速度提升到最佳的狀態;有練習過田徑的人應該曉得,人們跑步最快的時候絕非體力最多的時候,而一名國家選手在出國有大比賽時,開跑前30分鐘左右,絕不是坐在場邊或是站在一旁作“累積(保存)體力”的動作,而是以小跑步或是衝刺來加快身體達到最容易運動的情況。這些例證在在都證明了那些虛無飄渺的練氣說。 那麼為何又會有所為氣功越練到老越精深的情形呢?就是在自己的肌肉等長轉等張運動上益發熟練而已,人力有時而窮,年紀增長當然會讓力量減弱,這是天地萬物榮枯變化的至理;只是若能在我剛剛所說的:活用身體每一吋肌力。上面經驗更加豐富,自然就到了所謂內功深不可測的境界嚕! 另外補充一點,我所說的絕不是指“肌肉的耐力”,若真要比喻,跟爆發力會比較相似,不過在爆發力上,有天份的限制(黑人在這方面確實是天賦異稟),而肌肉細胞的等長運動轉作等張運動卻是可以藉由訓練而趨於完美。



這幾天天氣好冷,想到有練功的人,都可用內力來趨寒,可是如果內力屬性偏陰柔的,那抗寒有效嗎?

看到這就讓我想到前些日子電視上不是出現有一戶人家,到了北美極寒之地,然後只穿著短袖短褲在街上到處趴趴走嗎?還上了當地電視台訪問喔!回國後,根據他們的說法,是採用活性靜坐來抗寒;不過看到這,我就想提醒一下大家,中醫自古就有因為“一線風”而致病的例子,必風寒實是順應天理,以氣抗寒恐有逆天之虞,非必要時,實在不好以袒胸露背獨立風中,作為表現自己氣功(或內功)高強的方法;最後套句古人練武常說的話:習武之人應該『避風如避箭』。



武俠小說裡面內力這一回事,也就是內力的強弱和有無,應該分開兩個層面來講。

第一是攻擊力,一拳一掌、舉手投足之間可以打死人,就是武俠小說中講屬於攻擊性的內力。一掌之力,可以令人筋斷骨折,那是內力;一指之力,點在穴道上,也可以制人於死命,那也是內力的表現。以力學分析之,這些所謂內力涉及能量的轉移。但具體而微,又涉及動量的吸收,衝量之大小和應激的強弱,都可以用力學解釋之。在實際技擊,除了骨折之外,最易「震碎」的內臟是脾、腎和肝,亦有打斷較大的動脈而致死。

第二是防禦力,即是同受敵人一擊,自身的抵受力。這個又分為兩種。第一是忍痛的能力,這算是硬功的範疇,敵人傳過來的能量、衝量照單重收,只是經過長期鍛煉而受得住痛,所受的損傷其實並無減輕。第二是用各種方法卸去撞擊力對己身的損害,從而將損害減到最少,甚或以四兩撥千斤令攻擊者反受其害。武俠小說中用內力反震,將對方震傷震死,只是誇張的描寫。




對不起,在下孤陋寡聞,不識氣打和腹打是甚麼東西。只不過武打技擊這一回事,不能違反力學原則,在物理變化的過程之中,能量守恆。硬接對方的攻擊,能量當然由血肉之軀吸收,長遠計受不受傷,各派有各派的說法。你認為不受傷,悉隨尊便。

F=ma當然沒有錯,但是牛頓第二力學定律還有另外一個表達式: F=d(mv)/dt 也就是作用力等於動量的變化率。

中學階段接觸的物體撞擊,都是簡化的小形剛體(rigid body)之間正面撞擊(head on collision,這個中文譯法不知對不對)。

兩個人打架,某甲打了某乙一拳,情形比中學物理課的分析複雜得太多了。首先,人是非剛體(non-rigid body),其次,攻擊的作用力線不一定打中對手的中線。

先說第一點,比如某甲打了某乙一記右直拳,我們孤立某甲的右手來分析,由蓄勢到發勁,到打中某乙,拳頭的位移(displacement)比手肘大了一倍,所以速度(velocity)也大了約一倍。所以上文總作用力公式中的 mv 需要用積分法來計算。

F=d(∫d{mv})/dt

因為某甲的右手每一個部份的速度不同,近肩處速度較低,近拳處速度較高。所以單純用 F=ma 實在不足以分析這一記右直拳。



現在再補充打不打中人對手的中線這個大問題。

某甲同是打出一百磅力的一拳,若是打中某乙的胸口正中,某乙的身驅完全承受了這一拳的動量。假如基乙及時移開半步,這一拳就可能打在肩膊,這樣某乙的身軀就會有某程度的旋轉。比如說左肩中拳,某乙會傾向於依籍拳勢旋轉,即左肩旋後,右肩旋前,那麼某乙受的傷害就會大大的減輕。

各位如打過桌球(台灣是不是叫弯球?大陸好像叫撞球),就知道正面撞擊(head on collision),球會直去,作用力線打不正中線,兩個球的方向都會改變,道理是差不多。

中學的物理課,通常都將撞擊簡化為質點(particle)間的撞擊。


講完了背景力學學理,現在可以解釋為甚麼一位體重只有一百磅的武學家可以打出很大力的一拳,關鍵其實在於發拳者動用了多少m!

一個只用蠻力的大漢打出一記右直拳,因為他不明發拳的心法,便兩肩不動,單純用右手肩以下的部份,發出一記日字衝拳,動用的m就只是整條右臂。

懂功夫的人發一記右直拳,動用的身體部份更多。他會右肩移後左肩移前來蓄勁,發拳時腰軸轉動,左肩向後旋而右肩向前旋,不單止動用了整條右臂,左肩和整個軀幹都參加了出拳的行動,那個總m就大得多了!而且,這時右拳的位移還比發拳時兩肩不動的情況更大了些。

所以大家看西洋拳賽,可以見到拳手的前拳不是出擊的主力,後拳發動,力量才更大。

以上說的是整體出擊,習武的人就是鍛鍊如此出拳時,怎樣令所有相關部位同步運動,將能量傳送的效率發揮得最高。



不好意思,我也有少少話想說。

現實世界中,一掌打斷馬脊骨應該是沒有的,但一掌震傷馬匹卻是有可能,關鍵就在打在什麼地方。

祖師爺似乎一直有這個傳聞,就是以鐵鈔掌震死一匹馬,卻不知是真是假。但他隨手一記鐵沙掌,便震斷一列搭致齊胸般高度的磚塊(不是表演用的,是建屋用的一般磚頭)。可是,馬不是硬體,和磚頭分別很大,這個傳聞,相不相由你,而我,就一直將相將疑。就連小說人物,天神般威武的蕭峰也不能徒手一掌斃虎,仍要以掌力攻向老虎的弱處。現實生活中,要一掌殺馬、一拳斃牛,就實在很難想像了。

鐵沙掌我沒有練過,但卻接觸過少許,其理論基礎都是以意念為重,根本原理,和出拳和劈掌等無異。當然,意念的運用及手掌肌肉的練習及使用,卻是複雜得很了。

我練過一些內功,所以再看鐵鈔掌的練法時,便覺得合情合理。氣功乃與運動無異,只是未習氣功之人,往往神化了內功及氣功的威力。

有一些小補充,打出一拳時,其重要原理就如潘老兄的所說一樣,細節上,腰腿發力時,身子要直,膊頭要放鬆,當身子旋轉時,膊頭可加力,也可以不加力,看看你發的是那一種拳,對敵情況又是怎樣等等.........這時,手臂仍是極鬆,就如一條繩子一樣,疾向前衝。到達目標後,手腕、手指才收緊。一般來說,如果是簡簡單單的一記直拳,著體時,一方面「鎖腕」,另一方面,都多數會繼續向內旋,拳的力量會更集中。

還有,如果發力過程正確,能用盡全身之力,拳,便會越快越重。

以上種種技巧雖然簡單,運動反射神經佳的人,可能很快便能學會,但要精進的話,練習時,就要極注意每一個細節動作,意識要高度集中。

練習以意念為重,更有不少家派強調出拳時的呼吸,所以,單是一拳,已有內功的運用在內。

氣功,是一種運動、一種練習意念、發勁用力、呼吸的運動。氣不是一種質。內功是一種手段,不是一種實體、物事和目的。


各位:

中國自古以來便有「導引」、「氣功」之說。而的確有人將之用作來「打架」,口耳相傳,神而明之,越說越玄。後來金庸巧手一轉,加以「系統化」,這種本來大部份屬於想像層面的東西就更加「實物化」了。

潘國老先前提到的物理公式資料,那是在現有的科學智識下,對於「打架」這種事加以解釋而已。

一個人能夠打出多少力道的拳,有很多因素。潘國老提出的例子,也只解釋了一半:「位移」增加。還有一半就是,打出「一百磅」的拳,只用了一條手臂的肌肉;打出「三百磅」的拳,卻是動用了「半邊身子」的肌肉。這種知識,要作為一個運動員,不可不知。

至於打死一個人和打死一隻馬等等,純粹是力道和位置的問題而已。一般人打出的拳,力量雖然有限,但打在要緊的地方,例如頸側,打爆了頸側動脈的話一樣可以要人的命。一記重擊打死一條大牯牛,只要力道夠重,又是打在脆弱的位置,導致大量內失血,又或是震碎了內臟(並非武俠小說的誇張,一樣會死。

p.s.高空擲物打中了腦殼,頭骨未必會爆開,但內傳的力足以導致腦震盪、血管爆裂,嚴重的足以致命。

p.p.s.我們看金庸小說,看的是故事情節、人情世故等。假如想學功夫的話,還是去找個好老師學吧。金庸自己也只是會養生式的太極拳而已。


講了完了力從動量變化出,現在可以說說撞擊後的殺傷力,這個以衝量(Impulse)來表達:I=Ft

F是先前講的力,其大小受∫d(mv)影響。
t是撞擊時間,時間越長,殺傷力越大。

我們知道能量的轉移,與力和位移有關:
E=∫Fdm
或簡單的
E=Fm

撞擊時間與長,表示位移越長。當撞擊的兩物體分離之後,能量轉移就停止。

同時一百磅力的一拳打在人身上,殺傷力的強弱,還很受撞擊時間影響。


潘老兄

有一點小捕充。內力的練法還有一些,如果是防禦性的內勁,其實還倒有一些法門。

小金鐘,或一般所說的金鐘罩,除了習練主要肌肉組織外,有很多部份的練習,是意想不到的。隨便一說,其中會練習以意念導引至勁部大動脈、乳下穴,太陽穴等等脆弱部位。

習練方法是,以導引、意念練習那些肌肉組織。正常情況下,任何運動也不能練習到這些肌肉組織的,但氣功卻可以。

日子有功,以意念相隨,這些肌肉可受意念控制,這些肌肉也會長得更結實。

當受襲時,一般情況下,對方力量是會直入內臟的,但有了意念的控制,肌肉收縮,加上習練已久,肌肉的彈性便可大大減去及化去不少力量,減低受傷程度。至於主要的肌肉組織,如小腹等等的肌肉發達,所以抗打能力更強。

師父已年老,但小腹肌肉一收,實是「其堅勝鐵」。我接斶過,肌肉如骨頭般硬。我還道自己摸到了骨頭。這似乎不是其他運動可以做到的。

以念控制,肌肉收緊,增加彈性,也是防禦內功的一種。也不一定是「減輕痛楚」和「以動作化勁」。反彈是沒有,但不動聲色,靜止不動的化勁卻是有的。空智神僧的金剛不壞體是有的。 我倒練過一點氣功,這是小小的親身感受。

形意拳是很難練的,在香港,似乎練得好的也不多,練得好的又未必教得好。不知說得有沒有錯?

隨了練習練形意拳外,倒不如也和我一起練練少林功夫吧!由基本功練起,就是不深造練少林功夫,再深人鑽研形意拳倒也不錯啦!

不好意思的說一句:「大家和和氣氣吧!」

又補充的說一句,所謂的寸勁的發力過程和方法,似乎是和一般直拳是一樣的。如果要我做,我集中和刻意的做,也是可以做到,但當然不會很到家。發勁的長度、方向和集中力量的集中等等的取向,似乎是各家各派按自己的特點而定,練習時,重點是,練成了該門派的慣性及投射反映。

真正使寸勁使得好的人,似乎又是不多,其中一間大學裏,有一個師父,以斷板來表現寸勁,但試了三、四次也不能破板,最後發勁的過程恐怕倒有三尺,還要連打數下才能斷板。那種木板是表演用的,而且是最薄那種,常人只要膽大,受到即時的指導,似乎也可做到。可能是拿板的學生出錯吧!但看來又不像。


現在再講應力的問題,先前錯用了應激的譯法,因為許多年沒有這些東西,所以挑錯了,請各位館友見諒。應力(Stress)的大小對於一記攻擊的殺傷力影響很大 。

σ=F/A

同樣的力度打在對手同一個部份,接觸面越少,應力越大。所以同是出拳,假如其他參數不變,鳳眼拳的威力,就比日字拳或而字拳大得多。

同理,用刀刺敵也是一樣,很鈍的生果刀和尖銳鋼針的殺傷力也相差很大。所以有時一根竹籤也可以取人性命。

平常見睡釘床的表演,也是要釘的數目很大,動輒有數百口,才可以在F不變的情況下,加大A以減低σ。如果只有幾口釘,睡釘床的人全身的體重壓下去,那就要預先安排後事了。


另外,不好意思的也想略略發表個人觀感。我個人認為,潘老兄得說的大致正確。雖然他沒有理會我,但在我補充了一些出拳的技巧後,他也作了出拳時F/A的補充。我個人認為,他有系統的把出直拳技術以高考及會考程度的原理說出,表達得不壞。大方向也正確。

任何內功及功夫,都會暗合物理及生物原則,以此解釋內功,大方向是正確的。

另一方面,不同門派會有不同的理論及技術,「未看過就當沒有」,我也覺得是有點不明所義,但我個人認為,也不大打緊。我說「小金鐘」的些許皮毛,他卻一句沒認,一方面我表達得不好。另外,我也打賭他也未見識過

還有,沒有好徒兒及知名度不足等等,和武技的高低似乎不可相提並論,「俠家」一門,不知兄有沒有聽聞過,其威力是大得驚人呢!可是,現在,會的人不多,精的人更少,知名度更是平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rris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