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本《楊氏太極拳譜》

太極拳手冊

一、何孔嘉序言 [略]
二、太極拳釋義 [略]

三、拳譜

(1、)(八門五步)

方位八門,乃陰陽顛倒之理,週而復始,隨其所行也,八門者,四正隅也,四正為掤履擠按,四隅乃采例肘靠,合正隅之手,得門位之封(卦),以身份步,則生五行,以支撐八面,五行者,進步「火」,退步「水」,左顧「木」,右盼「金」,中定「土」是也,以中定為樞軸,懷藏八卦,腳踏五行,名之曰八門五步。

(2、)粘黏連隨

粘者,提上拔高之謂也 , 黏者,留戀繾綣之謂也 , 連者,捨己無離之謂也 ,隨者,此動彼應(彼動此應)之謂也 ,學者欲求懂勁,當於此四字三注意焉。

(3、)頂偏(匾)丟抗

頂者,出頭之謂也。 偏(匾)者,不及之謂也。 丟者,離開之謂也。 抗者,太過之謂也。初學者,每犯此四字之病,必於推手之時,密密覺察,隨時改去,改之既盡,方能達感覺靈敏,粘黏連隨之域。

(4、)太極圈

退圈容易進圈難,不離腰腿(頂)後與前。所難中土不離位,退易進難仔細研。此為動功非站定,倚身進退並比肩。 能如水磨摧急緩,雲龍風虎象周旋。 要用天盤從此覓,久而久之出天然。 

(5、)對待用功法守中正

欲求懂勁,須習對待,[即推手],推手分掤履擠按四手,學者必於此四手,用不動步推法,苦下工夫,須練至腰腿皆可沾黏連隨,身形和順,伸舒自如,無絲毫拙力,隨感隨應,方可謂基本之功足。

(6、)太極進退不已功

掤進履退自然理,陰陽水火相既濟。 先知四手得其真,采例肘靠方可許。 
四隅從此演出來,十三勢架永無已。 所以因之名長拳,任君開展與收斂,
千萬不可離太極,對待於人出自然。由茲往返於地天,但求捨己無彌病,
上下進退永連綿。

(7、)太極體用解  

理為精氣神之體,精氣神為身之體,身為心之用,勁(力)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氣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誠也,誠者天道;誠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須臾之間。 
要知天人同體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氣,其氣意之流行,精神自隱於(微乎)理也(矣),夫而後言,乃武,乃文,乃聖,乃神則得矣。特借後天之武事,論之於身心,用之於勁力,仍歸於道之本也。勁由於筋,力由於骨,如以持物論之,有(力)者能執數百斤,是骨節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太極拳之內勁則不然。以之持物,或不數斤,蓋精氣內壯也。若功成之後,較硬力不知妙出若干倍也。

(8、)太極文武解

文者體也,式者用也。文功在武,用於精氣神也,為之體育,武功得文,體於心身也,為之武事。 夫文武又有火候之謂,在放捲得其時中,體育之本也,文武使於對敵(待)之際,在蓄髮適當其可,武事之根也。有文無武,謂之有體無用,武而無文,謂之有用無體。文者內理也,武者外數也。有外數無文理,必為勇(血)氣之勇,有失本(來)面目,欺敵取敗也;有文理無外數,徒思安靜之學,未知用的采戰,差微則亡矣。

(9、)太極懂勁解

自己懂勁,接及神明,為之文成。而反(後)采戰,身中之陰,七十有二,無時不然,陽得其陰,水火既濟,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 於人懂勁,視聽之際,遇而變化,不著思量形相,而來往咸宜,自得曲誠之妙。

(10、)八五十三勢長拳解

自己用功,一勢一式,用成之後,合(之)為長拳,滔滔不斷,週而復始,所以名為長拳也。萬不得不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於油滑也,又恐入於硬拳也,決不可失其綿軟。週身往復,精神意氣之本。用久自然貫通,無往不至,何堅不推也! 
於人對待,四手當先,亦是(自)八門五步而來。站步四手,碾磨四手,進退四手,天地人三才四手,由下乘長拳四手起,大開大展,練(煉)至緊湊屈伸自由之功,則入上中乘之境矣!

(11、)太極分文武三成解

蓋言道者,非自修身,無由得也,然又分為(三)乘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誠之者成也。法雖三,其成功一也。 
文修於內,武修於外,體育內也、武事外也,修者內外表裡成功集大成者,上乘也;由體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而得文,中乘也;若惟知體育而成,或專由武事而成者,即下乘也。

(12、)太極下乘武事解

太極之武,外操柔軟,內含堅剛,練習之久,自得內之堅剛,然非有意堅剛,實自然增長之內勁也。所難者,內含堅剛而(不)施於外,即迎敵之時,也以柔軟而應堅剛,使堅剛盡化無存。然此步功夫,何等深玄,要非粘黏連隨,已由懂勁達神明之域者,不能輕靈玄妙,收四兩撥千斤之功若是也。

(13、)太極正功解

太極者元(圓)也,無論內外上下左右,不離此圓也。 
太極者方也,無論內外上下左右,不離此方也。 
元(圓)之出入,方之進退,隨方就元(圓)之往來也。方為開展,元(圓)為緊湊。方元(圓)規矩之至,熟能出此外哉。 如此得心應手,仰高鑽堅,神乎其神,見隱顯微,的的思的,生生不已,欲罷不能。

(14、)太極輕重浮沈解

雙重為病,在於填實,與沈不同也;雙沈不為病,因其活潑能變,與重不等也。 
雙浮為病。在於漂渺,與輕不同也;雙輕不為病,因其天然輕靈,與浮不等也。 
半輕半重不為病,偏輕(偏)重為半(病)者,半有著落也,偏者,偏無著落也。所以為病,偏無著落,必失方元(圓);半有著落,豈出方元(圓);半浮半沈為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沈,失於太過也;半重偏(重)滯而不正也,半輕偏輕靈而不元(圓)也;半沈偏沈,虛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元(圓)也。 
夫雙輕不進於浮,則為輕靈;雙沈不進於重,則為離虛,故曰,上手輕重,半有著落,則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為病手。 
蓋內之虛靈,不昧能勇(致)於外,氣之清明,流(行)乎肢體也,若不窮研輕重浮沈之手,徒勞掘井不及泉之歎耳! 然有方元(圓)四正之手,表圓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15、)太極四隅解

四正即四方也,所謂掤履擠按也。四隅,即四角也,所謂采例肘靠也。學者若不知方極而元(圓)。元(圓)極而方,方元(圓)循環,陰陽變化之理,焉能出隅之手哉!蓋吾人外而肢體,內而神氣,均貴輕靈活潑,乃能極四正方元(圓)之功。然或有於四正之手,犯輕重浮沈之病者,則有隅手出矣,譬為半重偏重。

(16、)太極平正(准)腰頂解

頂如准,故至(曰)頂頭懸也。二手即平左右之盤也。腰即平之根株也。若平准稍有分毫之輕重浮沈,則偏顯然矣! 故習太極拳者,須立身中正,有如平准,使頂懸腰松,尾閭中正,上下如一線貫串,轉變全憑二平,分毫尺寸,須自己細辯,默識揣摩,容(融)會於心,迨至精熟,自能隨感斯應,無往不宜也。 車輪二,命門一。纛搖又轉,心令氣旗,使自然隨我便。滿身輕利者,金剛羅漢煉。對待有往來,是早或是晚。合則發放去,有如淩霄箭。滋養有多少,一氣哈而遠。口授須秘傅,開門見中天。

(17、)太極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煉開展,後煉緊湊。緊湊之後,再求尺寸分毫。由尺而寸而分而毫,蓋慎密之至,不動而變也。
(18、)太極膜脈筋血(穴)解
節摸(膜)、拿脈、抓筋、閉穴,此四功,尺寸分毫得之,而後求之。絡(膜)若節之,血不周流,脈若拿之,氣難行走,筋若抓之,身無主地,穴若閉之,神氣皆無。暗抓絡節至半死,伸脈拿之似亡軍,筋抓之勁斷,死穴閉之無生。氣血精神若無,身何有主哉。若欲能節拿抓閉之功,非得真傳不可。
(19、)太極字二解
挫揉捶打,[於己於人],按摩推拿,[於己於人],開合升降,[於己於人],此十二字皆用手也。
屈伸動靜,[於己於人],起落急緩,[於己於人],閔(閃還)撩了,[於己於人],此十二字於己氣也,於人手也。
轉換進退,[於己身也,於人步也],顧盼前後,[(於)己目也,(於)人手也],即瞻前眇後、左顧右盼,此八字,關乎神者也。
斷接俯仰,此四字關乎意勁也。接關乎神氣,俯仰關(乎)手足也。
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勁意神俱斷,則俯仰矣。因手足無著也,俯為一叩,仰為一反,不使叩反,非斷而(復)接不可。對待之時,俯仰最當留意,時時在心,手足不使斷接之能,非見隱顯微不可。隱微如斷而未斷,見隱如接而未接。接接斷斷,斷斷接接,其心意身體神氣,極於隱顯,又何患不粘黏連隨哉。
(20、)太極節拿抓閉尺寸分毫辨
對待之功,既得尺寸分亳於手,則可量之矣。然不論節拿抓閉之手易,若節絡(膜)拿脈、抓筋閉血(穴)則難。非自尺寸分毫量之,不可得也。節不量,由按而得。拿不量,由摩而得。 抓不量,由推而得。拿閉非量而不能得穴,由尺盈而縮之寸分毫也。此四者,無(雖)有高傳,然非自己功夫久者,無論(能)貫通矣(焉)。
(21、)太極補助(瀉)氣力解
補瀉氣者(力)於自己難,補瀉氣力於人亦難。補自己者,知覺功則補運動功,過則瀉,所以求諸已不易也。補於人者,氣過則補之,力過則瀉之,此勝彼則所由然也。氣過或瀉,力過或補,其理雖亦然,其有詳夫過補為之,過上加過,遇瀉為之緩他不及他,必更過,仍加過也。補氣瀉力於人之法,均為加過於人矣。補氣名曰結氣法,瀉力名曰空力法。

(22、)懂勁先後論
未懂勁之先,易犯頂匾丟抗之病,既懂之後,又恐(犯)斷結(接)俯仰之病。然未懂故犯病,既懂何又犯病?
蓋後者在似懂未懂兩可之間,斷接無准,則視聽未正確,尚未達到真懂勁之境焉。何為真懂?知瞻眇顏盼之視,起落緩急之聽,(閃還撩了之運,轉換)進退之動,斯為真懂勁。乃能屈伸動靜之妙,開合升降之巧。見入則開,遇出則合;看來則(降),去就(就去)則升。而達神明之域。既明矣,則往後行(坐)住臥、一動一靜,均須謹慎在意,蓋無往而非功夫矣。
(23、)尺寸分毫在懂勁後論 

凡未懂勁,先求尺寸分毫,為之小功,不過未技武事而已!所謂能尺於人者,非先懂勁也。如懂勁後,神而明之,自然能量尺寸分毫也。能量然後能節拿抓閉矣。  
又必詳知膜(絡)脈筋血(穴)之理,存亡之手,生死之穴。而點穴之要,又在於 (閉)之一字也。

(24、)太極指掌捶手解
自指之下,腕上實者如(為)掌,五指之首為手,五指皆為指,五指組籠為捶。
言其用處,按推掌也;拿揉抓閉,俱用知(刪除)指也;挫摩手也;打捶也。捶有搬攔,指襠,肘底,搬(撇)身,覆捶。掌有摟膝,換轉,單鞭,通背,串掌。手有雲手,提手,合手,十字手,反手。指有屈指,伸指,捏指,閉指,量指。 量指又名尺寸指,又名覓穴指。指有五,各有(其)用。首指為手仍為指,故又名為手指。其(一)用之為施(旋)指、施(旋)指手;其二用之為根指手;其三用之為弓指弓手;其四用之為中合手指,四手指之外為獨指、獨指手也。食指為卞指,為劍指,為佐指,為粘指。中正(指)為心指,為合指,為鉤指,為抹指。無名指為全指,為環指,為代指,為扣指。小指為幫指,為補指,為媚指,為掛指。若此之名,知之易而用之難,得口訣秘法,亦不易為也。其次,有對掌、推小(山)掌、射雁掌、掠(晾)翅掌、似(閉)指、拗步指,灣弓指、穿梭指、探馬手、灣弓手、抱虎手、玉女手、胯(跨)虎手、通山捶、葉(腋)下捶、背反捶、勢分捶、卷挫捶。再其次,步隨身換,不出五行,則無失錯矣!因其粘連黏隨之理,捨己從人,身隨步轉。只要無(五)行(之)舛錯,身形腳勢出於自然,又何慮些些(須)之病也!

(25、)口授張三半(豐)老師之言
予知之數(三教)歸一之理,皆性命學也,皆以心為一身之主也,人之身有精氣神,才能文思安安,武借(備)動動,安安動動,安安動動,乃文乃武,大而化之者,聖神也,先覺者,得其寰中,超乎象外矣,後學者,以效先覺之所知能,蓋其知能雖人因(固)有之,然以迷故,以漸消失,非效先賢,不可(復)也。夫人之知能,天然文武。目視耳聽,天然文也,手舞足蹈,天然武也。前輩大成文武聖神,授人以體育修身之道,而不以武事修身傳也,至予得手舞足蹈之采戰,惜陰補陽,身之陽男也,身之陰女也,然皆備於一身,非如邪道之以男女後天色身為採補也。予之傳斯武事,即本此意,借假修真,以求進於了性保命之境。非徒作技擊之末也。然即施之於技擊,亦與己身之采戰之理相同。蓋己身遇對待之數,則為采戰也。是即汞鉛,於人對戰,坎離兌震,陽戰陰也,為之四正,乾坤艮巽,陰采陽也,為之四隅,此八卦也,為之八門,身足位列中土,進步之陽以戰之,退步之陰以采之,左顧之陽以采之,右盼之陰以戰之,此五門者,為之五步,共為八門五步也。夫修身入手,無論文武,及成功一也,之(三)教,之(三)乘,之(三)原,不出太極,顧後學以易理格致於身中,留於後世也可。
(26、)張三豐以武事得道論

夫人身之成,由得先天之性命,後天之精血形骸,然人既墜塵也,為七情六慾所迷,本性自失,故賢者欲求復本,不得不加修煉,修煉之道,或由文,或由武,練太極,即由武入也,由命而返性,由假而返真,故足蹈五行,手舞八卦,皆先天地之理也,迨夫日久功深,自能內外合一,盡性立命,然其要在一誠字,蓋意誠心正,乃能致知格物,而歸先天大道也。

太極拳真義

無形無象,[忘其有己],全身透空,[內外為一],症(應)物自然,[隨心所欲],
西山懸罄,[海闊天空],虎喉猿鳴,[鍛煉陰精],泉清水靜,[心死神活],
翻江鬧海,[元氣流動],盡性立命,[神定氣足]

八字歌

掤履擠按世界(皆)奇,十個藝人九不知,若能輕靈並堅硬,粘黏連隨俱無疑。
采例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費心思,果能輕靈並堅硬,得之環中不支離。

心會歌

腰脊為第一之主宰,喉頭為第二之主宰,心地為第三之主宰;
丹田為第一之主宰(賓輔),指掌為第二之主宰(賓輔),足掌為第三之主宰(賓輔)。

週身大用論

一要心性(定)與意靜,自然無處不輕靈,二要遍體氣流行,一定繼續不能停,
三要喉頭永不拋,問盡天下眾英豪,如詢大道因何得,表裡精細無不到。


十六關要論

發(旋)之於足,行之於腿,縱之於膝,活潑於腰,靈通於背,神貫於頂,流行於氣,運之於掌,通之於指,斂之於髓,達之於神,凝之於耳,息之於鼻,呼吸於胸,往來於口,渾噩於身,全體發之於皮毛。

功用解

輕靈活潑求懂勁,陰陽相濟無滯病,若得四兩撥千斤,開合鼓蕩主中定。


用功五

博學是多功夫,審問非口問,是聽勁,慎思時時想念,明辯生生不已,篤行如天行健。
非在不得已時,不與人交手,與人交手,先有奪人之氣,交手時,攔其手謂之頭門,制其肘,謂之二門,截其膀根,謂之三門。每一出手,應先制其膀根,是謂登堂入室。停頓時,宜沈著加力,轉關處,宜活潑隨機。
練拳總以用功為主,力是自然之力,不可勉強加力,一身氣血周流,方能渾元一氣。
初學拳,切勿猛進,戒求速,忌用力,術語雲,無力努力傷血,不速求速傷氣,血氣二傷,則必危機肇臨,有力何有施哉。
練時切記存神上田,[大腦]納氣下田,[臍下]先使用腦力,然後方能收斂,太極拳與他種拳術不同之處,即在於練時之存神納氣,其形式即與其他拳術,無甚分別。若使呆練而不加以研究,則結果只平凡之人而已。
(以下各節錄自田鎮峰編著《太極拳講義》一二----一四頁《對於拳術領會的幾點貢獻於讀者》。 節原文出於萇乃周《武備參考》 金仁霖)


太極拳名稱(又名十三勢又名長拳)[略]
太極拳之七腳[略]

(此譜請大密先生向田兆麟先生處要來,所錄拳譜系楊氏老譜,字句稍有舛誤,已為校正。復手抄一本,以為他日與新譜合刊之用。五四年一月三十日 金仁霖)


二水案:此譜,系由何孔嘉先生於一九五三年七月一日油印成稿。金仁霖老師將該本所錄拳譜與他本楊氏老譜相關內容,一一作對照摘錄,斷定此譜系楊氏老拳譜。該譜文字雖多舛誤,而文思簡潔,義理清晰,譴詞用典,一一皆有著落,且語氣親和,面目可人。較之他本楊氏老譜,判若雲泥。實為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獻。文字舛誤處,金師均已一一校正。二水徵詢金師意見後,只將此譜文字列印成稿。圓括號(  )內的文字,系金師校正的文字。部分標點符號,二水在打字時,有所改動。其餘一概保持原譜之風貌。

「太極字二解」在他本中作「太極字字解」,就像陳炎林本將「車輪二,命門一。」誤作「車輪輪,命門一。」一樣。究其原因,古人遇上下平列的重複字,在手抄時有簡寫的習慣,陳炎林輩將原本為「二」的手寫體誤作了上一個字的重複簡寫了。
從文中含義來看,「太極字字解」似乎是逐字解釋太極拳字義的意思,也幾乎能通,因而引用較多,但二水以為,從同篇行文特點來看,眾多「太極**解」中,唯獨此篇後每一句讀處,均有[ ]內的「於己於人」等字樣,可見此篇真實的含義旨在提醒我們,應該從「於人」、「於己」兩個方面去理解同一字的含義。因而,此篇標題理應為「太極字二解」更加確切。

附:
太極字二解
挫揉捶打,[於己於人],按摩推拿,[於己於人],開合升降,[於己於人],此十二字皆用手也。
屈伸動靜,[於己於人],起落急緩,[於己於人],閔(閃還)撩了,[於己於人],此十二字於己氣也,於人手也。
轉換進退,[於己身也,於人步也],顧盼前後,[(於)己目也,(於)人手也],即瞻前眇後、左顧右盼,此八字,關乎神者也。
斷接俯仰,此四字關乎意勁也。接關乎神氣,俯仰關(乎)手足也。
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勁意神俱斷,則俯仰矣。因手足無著也,俯為一叩,仰為一反,不使叩反,非斷而(復)接不可。對待之時,俯仰最當留意,時時在心,手足不使斷接之能,非見隱顯微不可。隱微如斷而未斷,見隱如接而未接。接接斷斷,斷斷接接,其心意身體神氣,極於隱顯,又何患不粘黏連隨哉。

----------------------------------------------------------------------

有關田本《楊氏太極拳譜》的說明
二水從金仁霖老師處得來《太極拳手冊》油印本。該本有何孔嘉先生於1953年7月1日彙編成集。何序云:「為助成田教師的宏願,特將其平日講授之精義以及寶藏之錦抄,彙集成冊,分贈諸同志,以備析疑並希教正之。」

內容有以下幾個部分:

太極拳釋義  田兆麟

拳譜

太極拳名稱(又名十三勢又名長拳) 田兆麟

太極拳之七腳

小冊子的末葉有金仁霖老師的引語:「此本請大密先生向田兆麟先生處要來,所錄拳譜系楊氏老譜,字句稍有舛誤,已為校正。復手抄一本,以為他日與新譜合刊之用。一九五四年一月三十日 金仁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rris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