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現在的中國傳統武學界,內家三拳大行其道,我深深感到心慰。這是一件大好事。
我所學的根基是重慶的民間拳種:金家功夫。這是一個武與道合的優秀拳派
從源頭來說,金家功夫是屬於心意一脈的。
金家老譜云:
欲學真妙訣,須知琢磨意。黃金難買道,傳於忠孝義。藝在青山傳三友,專在勇毒,慎之慎之。逢異人不可深說,常帶心意。謹慎,謹慎。


而我拳學思想意識的開闊提高和對內家三拳本質的全面性認識。
則是得自於東北陳明潔系戴家拳的傳人張方老師和三年遊學的經歷和所見所聞。
張方老師是我在山西上當受騙後,重學戴家心意拳時拜的一位明師。在我最困難,最失落,貧病交加的時候,就是張老師在武學上為我解疑辨惑,讓我對他的恩德終身感激。


當今武學界有股莫名的恐懼,對何事物的恐懼?
答案是:對緊張的恐懼。
這股莫名其妙的恐慌影響到所有的傳統拳種和新興的拳種。
有很多的老拳師,真正的練家。被年輕氣盛的徒弟連連追問:師父,我在看武術雜誌的時候見到很多名家都在說緊張練不出真功夫?要大松大軟才能練得出真功夫?
這些老拳師,大多都不是以學理見長的人,你要他回答徒弟這樣的問題,還真是在為難他。
所以出現了三種情況:
1。對徒弟的詢問,不做解釋,嚴詞呵斥。搞得徒弟口服心不服。疑問還在。
2。對徒弟的詢問,心中叫苦,但又不能丟師道尊嚴。只好違心的說:咱這拳也得松柔著練,才能出功夫,一時之間,舉國上下,皆以練拳緊張為恥。本派拳的特徵就蕩然無存。好像與緊張一沾邊就立馬變得低人一等似的。
3。對徒弟的詢問,徹底否定大松大軟,深信一力降十會。所以在很多的散手比賽中,出現完全拼體重,拼肌肉力的現象。而中國武術的技術巧妙性和獨特韻味就不見了。


大松大軟是楊派太極明家楊澄莆先生倡導,而由李雅軒老先生所身體力行並發揚光大的,以李雅軒老先生出手見紅的實戰能力來說,他的拳學理論是對的。
但看到這理論的人自己要用點心思多琢磨才行。
要透過理論去思索這背後不為人所知的訣中訣,竅中竅。
我常用懷疑的眼光去看每一個前輩的成功道路。
我認為李雅軒老先生說的大松大軟絕對不是說給初學者的,而是說給那些筋骨功夫練夠了,而下一步卻不知該練啥?迷失了修煉方向的高手說的。
是讓你「百尺竿頭,再進一頭」。給你的一口春。
這恐怕是他說這話蘊含的真正目的。
據楊門田兆鱗系的一位傳人說到:楊家另有一套八段錦,也名「拔斷筋」。練的就是筋骨功夫。筋骨功夫練好後,筋骨節節抻開,再在大松大軟上下功夫。功夫上身就更加快。
孫門壽關順先生的教學,也是用抻筋拔骨功法將初學者的筋骨節節抻開,見效頗快。
杜心五自然門的內圈手,剛開始蹲身下勢,就是在極度緊張中求大松大軟。練到最後,踮著腳尖走內圈手。請諸位摸著你的良知說句話。踮著腳尖這是緊張的狀態呢?還是鬆軟的狀態?誰敢說自然門由緊張入手是錯的?


要求大松大軟,我覺得你要對緊張有深刻的認識。
說個笑話:一個人,從沒吃過麵包,你要他準確的說出麵包是何滋味?
他能說得對嗎?
一夥盲人摸大象,大象可以是盲人各種不同的感受和結果。
結閤家師張方先生談拳語錄和他練功28年的實踐以及我的身體力行。
家師張方先生說過閻志高祖師有遺訓:
以力生血,以血化精,以精化氣,以氣歸神。
此中不祗有甘苦可言,直有生死之險矣。
學者可於力上求,無輕向氣上覓。一入歧路,刎生堪虞。
脫體力,生神力,非為無力。除濁氣,換清氣,非為無氣。
先練形體,次練氣,後練神。
家師張方先生還說了一口春。請大家記住:,初練功時,不僵為松。
家師張方先生最後說:極致是煉到繞指之極柔。
我從少年時代就開始每天早晚兩次的站四平馬,熊氏易筋經,硃砂掌就正好符合先練形體,以力生血,以血化精這個階段。
對緊張有了10多年的深刻認識。沒白吃苦。
所以後來在練由松柔入手的開合功,能在短時間內見大功效。


結論:極松極柔是結果,緊而又張是手段
戴某近來又有心得,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rris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